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投身于基于以“车联网”的高新技术企业比比皆是。所谓车联网企业的实际情况如何?根据市场产品观察,它们大都是基于GPS管理平台的应用,或者增加了行驶记录仪及其它不多的车用传感器或者配货的手机APP平台应用。
据不完全调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所谓基本的车联网设备处于无效或无人管理使用状态,很不幸成为了安全的遮羞布及花瓶。
甚至有些业内企业,只要公司安装行驶记录仪监控油耗或者安装电子锁控制货损就导致基层车队管理人员明或暗的变相抵制以至于窜通司机的罢工。如果到此地步,再先进的设备也无用武之地,基层车队管理人员及司机认为这是监管他们的是断他们财路的。
卡车的灵魂是司机。物流运输的安全、效率、客户服务都是基层的司机在完成。我们的GPS及更为先进的设备是本应服务于司机,实际上仅限于监控功能。车联网公司开发的手机APP投入在一线实际应用,仅能显示一些简单的车辆行驶状态信息数据,仍然无法解决车队管理的难题。行文至此,我们调转话题。为什么那么多“车联网”企业明知设备无用,还要飞蛾扑火?
● 车联网车队管理系统难题 实用性低
物流及车队管理人员大都为司机出身,而他们又管着司机。而这个行业自身的特点为“规模小”、“家族化”,车辆点散面广,司机出身的管理人员往往都是一代创业者,文化程度低、经验值高,而正是他们又管理着和他们背景相似而又年龄小的司机。车队管理者也在感叹车辆及驾驶员看不见摸不着,借助怎样的方法才能管好呢,他们也在寻找管理方法及工具。
车联网企业的从业人员大都具有IT、电子等行业的背景,其中不乏“海归”及高学历人员。他们也在企图找一把钥匙,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这世界的一切,例如滴滴打车正在改变出租车领域,而商用卡车及其物流领域还是信息技术涉足不深的领域,正因为它的落后,所以投资者认为它是一片蓝海。只不过,在基层车队管理需求与车联网产品管理手段不对称的前提下,车联网的推广,方向是正确的,切入点在哪里?“阳春白雪”如何服务好“下里巴人”?
● 三大现实问题 基层车队管理难
站在基层车队管理的角度,我们阐述几个日常车队管理中的问题:
一、高薪不养廉。不要认为给了司机高于市场平均的收入,并且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天下无贼。在点散面广、看不见摸不着的车队管理实际情况,在缺乏有效实际监管的情况下,该偷的还是偷,该卖的还是卖。更为离谱的是,因为这种情况,干脆司机工资很低或者不发,司机收入就靠偷了。车队管理于是陷入可怕的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二、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想管好司机、但苦于战术不当,驾驶员容易走到高管的对立面。而实际管理中,基层的车队长、调度,本身由于薪水不高,基于利益关系,从管理者走到了司机的同伙。于是“阶级矛盾”产生了,任何的物联网设备只要应用在车上,就触动了基层管理者与一线司机的利益,所以这些设备基本无用,特别是危险品物流行业,设备只是政府强制罢了,特别是限速限时很多人认为更是影响了他们的生产及效率。
三、因为基层司机难管,所以要么司机以挂靠形式加盟,公司负责解决业务,要么对司机进行简单的费用包干制考核,这是目前车队管理的普遍实际情况。司机的安全意识、技能、服务及其它专业技能也就没有培训及持续提高了。而所谓的安全简单的依靠在第三者责任险等诸多保险上了,难怪保险公司说商业车险不盈利,而车队嚷着保费真高。
● 互联网+物流关键 建立真正的“大车队”
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贸易企业都清楚的知道物流是其生存或者是利润的关键。而车队由于规模小、生产及信息技术落后往往在物流这个生态链条中处于最弱势的一端,没有市场定价权,所得在这个物流链条中最少,往往还要依靠超载超限等违规手段, 维持生存及薄利,这样很难持续扩大规模及提高技术。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无法提高运输生产力,降低单位成本,从而也就更没有市场定价权。货主企业与车队处于两害的恶性循环处境之中。
这样的车队,无论车辆数的多少,都是物联网时代的“小车队”,基于上述的阐述它无法真正在生产实际中使用所谓的车联网技术,比如说简单的甩挂,实际物理意义上的成本考核,到底油耗多少,有多少管理者真的知道?
真正的大车队首先一定是信息互联、数据互通的车队。这是和传统车队本质性关键的差异。
其二不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基于车辆产权所有而有多少车辆的车队。
其三广义的描述:如果把一个区域、一个行业的车辆看做一个整体,其本身就是一个大车队,关键在于这些车辆是否在一个信息管理平台上,信息是否共享。
在互联网+的时代,大车队的本质其实是一个数据公司,而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运公司。因此真正的“大车队”一定是物联网设备信息化真正武装的车队,得到应用的车队。